“天若無酒仙,地應無酒泉”。酒是自古以來文人騷客經常詠誦的人間美物。酒文化在我國已有很久的歷史了,的確,喝酒到達一定程度后會對人體產生興奮作用,讓人產生一種輕飄飄的欣快感覺,也讓許多人能擺脫自我的約束而發泄心中壓抑已久的情緒,增加舒適和愉快感,并活躍思維,在酒酐耳熟之后,往往能使人心情開暢,達到賓主盡歡的境界。此外,還可擴張血管提高溫感和有御寒作用,并可促進胃液分泌,提高食欲,因此,酒成為社交應酬的必備之物。親朋好友相聚少不了要喝上幾杯才算夠禮而又盡興,特別是中國人是一個好禮愛面子的民族、餐桌上酒是不可缺少的飲料。古今中外,不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文明社會或落后地區,對酒的需求似乎沒有太大的差異。
有些人很能飲酒,即使飲多一些,也不會醉;有些人偶爾飲一點酒,就面紅心跳,甚至醉倒。這是為什么呢?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飲酒之后,乙醇在胃及小腸上部迅速被吸收(胃30%,小腸上部70%),被攝取的乙醇90%-98%在肝內被代謝,剩下的2%-10%隨尿及呼出氣而被排泄。人的乙醇代謝率從其在血中濃度的消失率來看為100-200mg(kg·h)。因而在健康成人為每小時10g左右,一日代謝量約為
240g。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主要靠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乙醇脫氫酶能把乙醇分子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醇分解變成乙醛。而乙醛脫氫酶則能把乙醛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醛被分解變成乙醛。而乙醛脫氫酶則能把乙醛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醛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人體內若是具備這兩種酶,就能較快地分解酒精,中樞神經就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也行若無事。在一投入人體中,都存在乙醇脫氫酶,而且數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脫氫酶的人就比較多,這種乙醛脫氫梅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繼續留在體內,使人喝酒后產生惡心欲吐、昏迷不適等醉酒癥狀。因此,能飲酒的人,身體內的酶系統中這兩種酶都有,從而使酒精能較快地得到分解。所以盡管多飲了一些酒,也不易醉倒。但如果飲酒過量、過快,超過了兩種酶的分解能力,也會發生醉酒。而酒量小的人,身體的酶系統中缺少了這兩種酶中的一種,其中缺少乙醛脫氫梅的較多,被稱為乙醛脫氫酶缺陷型。據有關單位普查測定,我國漢民族中,約有44%的人屬乙醛脫氫酶缺陷型,這些人因為缺少了一種酶,影響了酒精在體內的及時分解,從而易造成醉酒。不善飲酒、酒量在合理標準以下的人,即屬于乙醛脫氫酶數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
那么,為什么通常女性比男性較易發生醉酒呢?科學家請一些婦女和男子做了試驗:在早飯后給他們各喝兩杯低度酒,結果表明,進入女性血液中的酒精量比男子多約1/3。不久前,《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人喝進體內的酒,一部分在胃里被胃酶分解,不會全進入血液,但由于女性的胃酶分解酒精的能力只相當于男性的一半,所以女性喝進的酒,以純酒精的形式進入血液的量要比男性多,致使飲酒女性容易產生酒后不良反應,這就是女性比男性較易醉酒的原因??茖W研究還表明,女性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隨著周期而變化。在經前期、排卵前期和妊娠期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濃度要比其他時期高。究其原因,這與女性激素的水平有關。當女性激素水平升高時,乙醇脫氫酶的活性就降低,對酒精的分解能力就減弱,從而使酒精在體內維持較高的濃度。這不僅易發生醉酒,對健康的危害也很大。因此,女性應少飲酒或不飲酒,尤其在經前期、排卵前期和妊娠期更應嚴格控制,以減輕酒精對肝臟的損害和盡量避免醉酒的發生。
近年來的研究還證實,上午喝酒要比下午喝酒容易醉。這是因為人體血液中的乙醇濃度的變化速度與時間有密切關系。凌晨2時至中午12時乙醇在血液中的維持時間較長,因而它對中樞神經的影響較強;而下午2時至12時血液中乙醇濃度的下降較快,所以乙醇對中樞神經的影響程度較小。這就是上午喝酒容易醉的緣故。
然而,乙醇和乙醛都具有直接損害肝細胞的毒性作用,能使肝細胞發生變性、壞死。一次性的大量飲酒體乙醇和乙醛量超過了肝臟的解毒能力,就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飲者開始會有欣快、語言增多、精神振作、流利,隨著體內酒精含量的增多話語會絮叨不休、喜怒無常、情緒激動,步態蹣跚,至倦睡、醉酒,嚴重者迷,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應酬一多,喝酒機會增加,酒精性肝病也逐漸增多。如果本身已有慢性病毒再喝多量的酒時,肝病即會加速惡化。據統計,世界上有1500萬-2000萬人酗酒,其中10%-20%的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在歐美國家,酒精性肝病是中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993年美國約有1530萬人酒,患有酒精性肝病者有200多萬人;每年有2.6萬人死于肝硬化,其中至少40%甚至高達90%的患者有酗酒史,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國際肝炎及肝病學研討會上,專家們提出了這樣的警示:在我國,隨著嗜酒人口的逐年增加,酒精性肝病已成為肝病中的第二號角色,僅次于甲肝、乙肝等病毒性肝炎,由于國內肝病主要由肝炎病毒引起肝炎病毒攜帶者的數量更多,可能掩蓋了實際上是酒精作為病因的肝病,因此正確認識酒精引起的肝損害,及斷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酒精性肝病是值得非常重視的肝病之一。
那么,究竟喝多少量的酒,喝哪一種酒,喝多久,每天喝還是間斷地喝才會造成酒精性肝病或肝硬化,根據研究發現肝病的形成與酒的種類無關而是與酒精含量的多寡有關。早年認為每天喝酒精含量
160克酒,持續喝上五年就可能患肝硬化。后來則認為每天
80克已經是個危險量。東方人近一半的人體內缺乏解酒精所必需的乙醛脫氫酶,因此容易酒醉、容易臉紅,當然酒量就比西方人少得多了,也有人認為每天
40克的酒精含量持續喝個五至八年,慢性肝病、肝硬化就接踵而至。那么怎么計算酒精的攝入量呢?其為:攝入的酒量×酒精度×0.8=攝入的酒精量。
40克的酒精量約相當于白蘭地100CC,威士忌120CC,戲酒250CC,啤酒1000CC。在我國,也有不少人嗜好飲酒。大家都知道,適量飲酒對大多數人的健康并沒有損壞,少量飲用某些酒,如葡萄酒,對身體還有一定的好處。正常人24小時體內可代謝酒精
240g。但是,長期過量飲酒,特別是飲用高度數的酒,通過乙醇本身和它的衍生物乙醛可使肝細胞反復發生脂肪變性、壞死和再生,而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甚至在孕婦還可造成胎兒酒精綜合癥,影響向胎兒的發育成長。據統計,一般慢性酒精中毒者約75%發生脂肪肝,40%發生酒精性肝炎,8-29%發生肝硬化。
乙醇的飲用量與肝硬化的發病率之間有密切關系,飲酒量越高的國家,其肝硬化死亡率也越高。例如飲酒量在
10升/年以下的瑞典、英國、丹麥等國家,肝硬化的死亡率在10/10萬以下;而飲酒量最高的法國人均飲用
7升/年左右,其肝硬化死亡率則為30/10萬以上。酒精性肝病易于感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感染者又增加。酒精性肝病的發生。
此外,酒精對生殖功能也有明顯的影響。對胃也有傷害,可發生食欲減退,消化功能障礙,腹痛腹脹,營養不良,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肝組織對酒精的毒性作用也十分敏感。輕者發生腦充血、水腫使你頭暈、頭痛,重者腦細胞變性,神經傳導抑制,出現一過性甚至永久性思維能力下降,感覺反應遲鈍,記憶障礙,共濟失調失去行動平衡協調能力)等。如果酒精的毒性作用經常反復的損傷腦細胞和神經傳導,那么就會發展為不可逆轉的傷害。出現較固定的,越來越嚴重的腦功能減退,反應能力低下,肢體顫抖,記憶喪失。嚴重者發展為癡呆。
酒精性肝病的防治非常簡單:一是戒酒;二是服用適當的護肝藥,多休息。以補充維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飲食。
戒酒,癥狀明顯時臥床休息,口服護肝藥等對癥治療。酒精性肝病被認為是一種具有進展性慢性疾病,最初損害是肝細胞脂肪變性,可在首次飲酒后立即出現。如果仍然繼續大量飲酒,就可發展為壞死,而產生中度炎癥反應,即酒精性肝炎或肝臟細胞變性壞死。如某些病例中,這些病理損傷可進展到第三階段(即肝纖維化形成階段), 以致于最后出現肝衰竭或死亡。我們平常所說的“脂肪肝”即是肝細胞的脂肪變性,是肝細胞損傷的表現。它常伴有轉氨酶升高等多種肝功能異常表現,并非肝臟中真正長出“脂肪”。而許多病人對“脂肪肝”恰恰有望文生義的錯誤理解,認為并無大礙,以致于錯過了良好的治療時機。在這一階段只要禁酒,脂肪變性很容易逆轉,大多數患者肝功能可恢復到正常。即使在酒精性肝炎階段,雖然細胞結構不可能再恢復到正常,但大多病人通過戒酒仍可避免肝硬化的發生。如果沒有進一步的肝損傷,預計3-8個月酒精性肝炎癥狀將得到控制。戒酒者7年存活率為80%,而繼續酗酒者僅為50%,戒酒非常重要?,F代研究也發現,尚有18%的病人即使已經戒酒仍會繼續發展成肝硬化,因此,最好是不要過量飲酒,不要酗酒。然而,對于長期酗酒成癮者可引起戒酒綜合征,有時需要住院治療。希望大家愛護自己的肝,珍惜自己的生命。最后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